最簡模型-ATM-Part4-資料收集-觀念說明

資料收集從技術角度來說,很容易。問題在於,收集什麼資料。這部份一定要與建構此模型之目的要緊密結合在一起,也就是說,要從策略出發。有時候,資料收集的對象很直觀,有時候卻是需要收集某些原始資料,然後進行處理,之後甚至要與其他資料結合後,才能發揮其真正目的。
回顧最簡模型-ATM-Part1-模型說明的內容,一開始我們建ATM模型之目的,是想要知道在現有來客數之下,一台ATM夠不夠,等候空間15人夠不夠。反過來說,我們也有可能想知道,在有資源設備下,能夠支撐最大的來客數是多少。這些都是沒有考慮到成本問題。一台不夠,再加一台,可是再加一台等候空間是否需要調整,成本效益又是如何?這些就會演變成最佳化的問題,收集資料方式與對象就有可能會轉變。總之,資料收集與分析是相依於策略規劃。

策略規劃與資料收集轉換

策略規劃是敘述性描述,需要轉換成「指標」。有指標才會有「公式」,有公式才知道「變數」,有變數才知道要從哪裡收集什麼樣的資料。
需不需要增添一台ATM,也就是一台ATM夠不夠。那你要先定義什麼叫做夠不夠。因為是設備,在正常運作下,他應該是24小時皆能使用。問題來了,有三點需要注意,(1) 人不會平均分散於24小時來。(2) 有人使用,ATM才叫有在工作。(3) 雖然是24小時運作,但是機器也有需要休息保養,甚至損壞等因素。
  1. 人不會分散24小時來,人可能會集中在某些時點來的人特別多。櫃台還有上下班時間,ATM是24小時營業,這點反而單純。還好,這些問題對AnyLogic來說,都可以輕易設定。只要使用Schedule(待補)元件,就可以搞定。也就是說,櫃台的資源可透過Schedule來設定上班(Avariable)還是下班(Unavariable)。Arrival Rate也可以依據Schdule設定,不同時段有不同的來客數。只是,本系列是「最簡模型」,所以這部份,就不予考量。
  2. 有人使用才叫做有使用。這部份,從管理角度搞了一大堆的「率」。這個「率」說穿了就是搞定「分母」與「分子」應該要放什麼變數。然後,得到的結果,再想辦法解釋(然後硬生成論文)。有設備使用率、產能利用率、稼動率等等。我這邊想解釋的是說,有些數據千萬不要相信。就以ATM為例,如果設備使用率之分母為24小時,分子是有人提款使用的時間,那這台ATM「平均」使用率一定很低。永遠不會有需要再增購一台的問題。然而,真的問題是在Peak Time。由於「最簡模型」沒有使用Schedule元件,所以,只能用24小時為分母的使用率。分子就是收集ATM(Delay)的一天Busy時間的累積。但是,由於模擬系統時間是連續的,所以,真正分母也不是24小時,而是從模擬開始累積時間,分子是模擬開始ATM處於Busy狀態的累積時間。
  3. 這是嫁動率的觀點,你不能用24小時當分母,還是要扣除一些必要的休息或停機時間。當然,就系統模擬來說,你可加入很多的隨機變數,例如停電的機率、故障的機率、補鈔的機率(這個很有趣,補鈔若是固定時點,且ATM一次補鈔是固定量,那停機時間,要基於提款人的提款數量,這當然是隨機,然後推知何時用完,那就可以去作補超時點或補鈔數量最佳化的問題)。由於是「最簡模型」,所以這些額外的變數就不與考量。

公式設定

這時候,也許你會感受到,為何我一開始就說這是「最簡模型」,因為,可運用於實務上的模型,真的很複雜,要考量的面向很多。還好,這些AnyLogic都可以支援。根據我的經驗,問題都是出在客戶端,根本無法提供相對應的數據資料與經驗。
回到最簡模型,那到底可以收集到什麼數據呢?
  1. ATM平均使用率。分母是模擬起始時間的累積,分子是ATM處於Busy狀態的累積時間。這邊還是要提醒一下單位時間。分子、分母的單位時間必須一樣。
  2. 等候線平均長度。設定取樣時間距,然後去抽樣目前等候線的人數。分母是模擬開始後的抽樣次數,分子是每次抽樣數之累加。
  3. 提款人平均等候時間。也就是說,提款人來到ATM準備提款開始排隊,到可以開始使用ATM的這段時間。分母是總提款人次,分子是個別提款人等候時間之累加。這部份需要一個小動作,因為要紀錄兩個時間點(入Queue,出Queue),才能得到時間距。
從上面的說明,大約可以感受到,資料收集的方式與內容是有點不一樣的。很抱歉,這塊得展開一系列的文章才能夠講清楚。前兩項用內建的統計資料變數即可。請參考元件詳解:離散事件 - 流程模型 - Delay元件詳解:離散事件 - 流程模型 - Queue。最後一項,作法兩兩種,一種時把進入Queue的時間點與離開Queue的時間點,寫入Entity中,在寫入資料收集元件(Histogram Data,待補連結)中,這塊需要寫點小程式。或者是安插流程模型元件TimeMeasureStart(待補連結)在Queue之前,TimeMeasureEnd(待補連結)在Queue之後,讓元件去收集資料。
因為使用PLE版本,元件數量有限制,所以採用第一種方式。

資料呈現

另一個大問題又出現了。辛苦收集來的資料,要如何呈現呢?不同的數據資料其呈現方式是不同的。很抱歉,這塊又是一系列的文章才能說明清楚。
本案例中,ATM平均使用率與等候現平均長度,會用到Bar Chart(待補連結)。平均等候時間則會使用Histogram(待補連結)。

==========
下一篇才來進行實際操作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等候理論

AnyLogic簡單介紹

機率分配 - Part 5 Geometric